——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深入东林村
8月2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王振、东华大学展示学研究中心胡杰明等一行调研考察了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此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东林村在循环农业与零碳乡村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共同绘制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显著成效,成为了业界瞩目的焦点。东林村位于城厢镇北部,村域面积6.13平方公里,全村768户,村民2714人。近年来,该村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建设文化旅游项目,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的新典型。
考察小组先后参观和考察了东林循环农业展示厅,功能食品车间,太仓市乡村振兴实践学院,田园新干线,大一点的仓等,深入了解了“生态循环农业发挥引领作用”、“农旅深度融合激活发展新热潮”的东林村,并对东林村的生态循环农业与零碳乡村建设等给予高度评价。“走进东林村,就如同踏入了一幅生动的绿色画卷。”东林村以“四个一”(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为核心构建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让人印象深刻。“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绿色循环,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更让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生态循环农业发挥引领作用”
据东林村相关人员介绍,东林村近年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及文化旅游,成乡村振兴典范。
合作农场在专业指导下,秉持高效循环利用资源理念,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完成农业部“一控二减三基本”目标,走出绿色农业新路径。瞄准“零碳乡村”目标,东林村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之路。所谓生态循环农业,用东林村自己的话说,就是“四个一”,即“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其“四个一”模式获央视报道,入选全国绿色发展及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此外,东林村与中科大、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富硒农产品,提升大米营养并循环利用硒资源;与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实现自产基质料育秧,达成化肥农药减半目标,大米生产达欧洲标准;与江苏省太湖办合作建成东林合作农场土壤氮磷拦截工程,构建农业能源综合利用体系;与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院合作,研发多品种牛羊发酵饲料,其中TMR全加饲料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湖羊生产优化升级。
东林村还成立了东林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机械化生产实现高效农业。并运用网络技术、无人机、物联网等设施装备,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智慧系统,为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通过综合监测技术,实现了对土壤墒情、水质、植保病虫害、作物长势与产量的全面监控,并同步进行信息的采集与汇总。同时,运用智能分析平台,对农业环境、农副产品、农机作业质量等进行有效的监管追溯、汇总分析、预警监管和管理决策,显著提升了农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东林村还采用了智能灌溉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农机装备方面,则通过智慧农机系统的信息化改造,实现了以北斗导航为主导的精准农业作业。
“农旅深度融合激活发展新热潮”
东林村依托毗邻上海、苏州等大都市的优势,近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2020年9月,成立太仓穗月文化有限公司,经营文化交流、教育培训、旅游开发、景区管理等。公司设有以循环农业展示厅等为现场教育基地的培训中心,承担“太仓市乡村振兴实践学院”的运营与培训任务。同时,与邻村共建以振兴号、文明号观光火车为主的田园新干线,连接游乐、果园、驿站等,于金仓湖畔打造特色乡村风景线,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
东林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党建引领。东林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创新“自治+群议”“法治+调解”“德治+评比”等三治融合模式,促进乡村治理。其成效显著,已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此次参观考察,不仅让参与者们深切感受到了东林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实步伐和显著成效,更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王振表示,未来,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将与东林深度合作,共同将零碳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事业推向高潮,引领长三角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共同发展!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全国样板党支部书记胡杰明表示,东林村不仅生态循环农业做得好,党建工作也非常出色,将致力于东华大学艺术设计教工支部与东林村党建联建,结对共建,推动党建引领下的文化振兴乡村工作!
此次考察学习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东林村循环农业与零碳乡村建设成果的深入了解,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思想碰撞与智慧交流。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将以此为契机,携手各成员单位,共同绘制一幅更加绿色、智慧、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