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1月11日电(记者 吴宇)走上讲台侃侃而谈的,不仅有来自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还有多位来自普通乡村的书记和运营负责人――理论与实践、服务与需求、老师与学生,在一个空间里教学相长、融合激发。
这是近日举行的“2024长三角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讨会”带给听众的新鲜感受。围绕“零碳智慧乡村建设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五五规划展望”等主题,学者与乡村代表捧出各自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共同描绘出一幅长三角农业农村的最新图画。
“2024长三角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讨会”上,多位乡村代表在台上侃侃而谈。新华社记者吴宇摄
安徽省社科院院长曾凡银提出,长三角地区要率先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关键要抓住产业融合,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城乡生态文明共建驱动乡村生态价值实现,要提高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在产业链、附加值中的主体地位。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宋洪远认为,长三角地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深化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与城乡关系,特别要重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陈志钢提出了长三角地区“营养村”的概念,即在乡村建立膳食营养健康示范点,以此促进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塑造农文旅融合新品牌。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洪武强调,绿色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绿色低碳科技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支撑。以可降解薄膜为例,不同地区科技需求不同,应加强与各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的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结合多年乡村实践,提出了知识驱动乡村新内生发展的理论概念和体系,即通过各类新技术加快向农村普及,着力培养知识农民,形成知识驱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党总支副书记俞小平、安徽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党支部书记何家枝、江苏苏州市太仓市东林村党总支书记苏齐芳等乡村代表,围绕乡村振兴主题介绍了各自地方的最新实践。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王振认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是长三角地区必须回答好的重大命题。当前,建设零碳智慧乡村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坐标、一项重要实践,专家学者与乡村代表共话共商,有望结出更具实践与推广价值的成果。
“2024 长三角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讨会”选址安徽省金寨干部学院,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上海社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安徽乡村振兴智库联盟等机构共同主办。研讨会上,举行了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授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