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11月9日在安徽金寨干部学院举行的“2024长三角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讨会”上,由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阮霖军研究员主持了“现代乡村运营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圆桌对话。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永兵、浙江诸暨市浣东街道陶家村运营负责人徐奂、苏州太仓东林村乡村运营负责人龚建新、南京浦口区九华村书记滕腾、上海松江东夏村第一书记孙兴龙等五位乡村运营管理实践者参加圆桌对话。
阮霖军研究员结合多年的跟踪研究,提出现代乡村运营正在发生八个方面的趋势性转变:一是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二是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特别是高质量发展转变;三是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特别是注重特色产业孵化培育;四是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五是从“一枝独秀”向 “多村联动”组团式发展转变;六是乡村运营向乡村经营转变;七是传统治理模式向数字赋能智慧管理转变;八是地理标志产品向区域公用品牌转变。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消费、生产作业方式也发生显著变化,这些转变对乡村运营和经营提出新要求、新思维与新做法。
严永兵副书记在会上分享了小岗村的发展经验。小岗村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第一村,近年来全面树立乡村运营理念,积极开拓乡村运营业务,2023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1420 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900 元,获全国十大名村等省级以上荣誉 36 项,孕育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得到三任总书记亲临考察。小岗村的一系列改革及发展成果,都彰显改革先锋村的奋进姿态与担当。小岗村不断深化改革,牢记嘱托,围绕土地关系主线,推进“三权分置”等改革,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连续 7 年分红超1700万元。村庄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一产做优,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引进凯盛浩丰等企业,粮食年产超1万吨;二产做强,5平方公里加工产业园落地盼盼食品等企业,产值超10亿元;三产兴旺,旅游、电商、教育培训协同,年游客60万人次,年培训干部等近1万人次、研学实践超3万人次。小岗村将以“党建引领”为抓手,锚定目标继续奋进。
徐奂博士分享了他亲自参与推进陶家村建设的成功经验。陶家村位于绍兴诸暨浣东街道,面积1000亩,地处三镇交界,是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山村。从 2015 年受委托承担规划编制工作,历经从养老养生到园艺康养、颐养,再到零碳艺术乡村的规划转变。围绕矿坑和山地,秉持生态修复与碳中和理念,修建十几公里山路,使村发展格局从村内向周边扩展,有效开发面积超过村边界,带动周边村庄。同时,陶家村实现了能源项目合作,与诸暨供电公司合作搭建光储充荷一体乡村微网,推动乡村能源创新实践。为确保产业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同时更好地宣传当地文化,陶家村极为注重人才引入与打造,吸引年轻人及各界艺术家,自筹资金成立开发公司,为其提供项目舞台,打造景观。农业方面确定以茶叶为基础,开发荒山,引进武夷山茶艺大师制作红茶,打造茶文旅与光伏一体的零碳茶博园,作为村庄产业依托。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培养多类人才,包括设计师、当地农民工程队及大学生,设计师全程参与村庄项目建设提升认同感,农民工程队利用本地材料作业,经锻炼后有望承接外部项目,以茶叶合作社社长为起点带动本村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构建乡村微网,以解决光伏产业复合问题为重点,布局植物工厂等项目。与枫桥政法体系合作打造五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计划明年启动。
龚建新总经理分享了东林村的成功经验。东林村立足生态循环农业,在全国现代农业版图中占据领先地位。凭借扎实产业根基与高效运作模式,已达到高水平发展阶段。从农田规划到产业链构建,精心布局每个环节,让农业不仅是生产,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为后续融合发展筑牢根基。东林村注重农文融合推进。在文化育人方面,自 2020 年起,联合市委组织部设立太仓市乡村振兴实践学院,从服务本地人才起步,拓展为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乡村干部培训基地,携手浦东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已迎来超 1000 位县委书记开展现场交流,分享乡村治理与发展经验。并且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挂牌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太仓分院,为学术扎根乡村、指导实践搭建桥梁。在农业及文旅方面,打造“三个一”特色项目,“田园新干线”两台观光火车“振兴号”“文明号”驰骋2200亩高标准农田,极大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名人水街”聚文化韵味,心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吸引长三角游客。
滕腾书记分享了九华村的成功经验。九华村位于南京最西南面,与马鞍山和县接壤,交通上离南京主城较远但离安徽很近,是茶叶主导的纯农村,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一是立足传统茶叶产业,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社员”模式,运用现代科技,建立质量检测体制,确保茶叶品质,打造出“浦桥玉剑”等知名品牌,还将茶叶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1000亩扩大至2024年的4500亩;二是推动产业融合,积极拓展旅游业,建成南京唯一的滑翔伞飞行营地,位于九龙山顶,山体面积 280 米,空运管制面积三平方公里,滑翔伞活动常穿越苏皖两省,大力开展茶山观光、采茶研学等项目,打造“茶体旅”乡村旅游体验;三是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示范岗;四是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广应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成功获得全国首张“零碳乡村”认证。
孙兴龙书记分享了国企参与东夏村建设的发展案例。东夏村是上海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在示范村建设中,完成了整村的平移建设,同时保留了旧村庄,由国企背景的思尔腾专业公司开展旧村庄。东夏村项目占地 1800 亩,包括居住区、生态涵养林和核心景区(浦江之首),重点打造两个保留保护村庄。通过集中居住腾出老房子,并由政府资产公司收回作为集体资产。创新投资合作模式,引进专业运营公司与政府组建合资公司,成立项目制专项合伙企业,负责存量改造、产业导入,创造就业与资产增值。进行物业改造,由专业运营团队托底,强化经营型业态,保障投资安全,同时承诺将每年营收的1.5%无偿捐赠给村集体用于慰问老人村民。设立乡村振兴学院,提升村民职业技能,推动村民身份向服务者转变。项目推进注重整体规划,涵盖功能定位、业态布局,挖掘本地乡贤合作,为乡贤提供政府对接、产业拓展等支持,同时吸引松江大学城学生参与,为项目注入活力。
最后,阮霖军研究员总结到,圆桌对话展示了长三角不同类型乡村在建设与运营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模式。从凤阳小岗村的改革驱动与产业多元,到绍兴陶家村的资源整合与转型发展;从太仓东林村的产业融合与文化提升,到南京九华村的特色产业与旅游拓展,再到上海东夏村的模式创新与多方合作。各地乡村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适合的发展路径。这些实践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丰富案例与宝贵经验。乡村发展需立足实际、创新思维、整合资源、协同共进。推进乡村运营现代化,要树立和实践以下三大价值理念和行动:一是三观正、定位准、共富争,乡村发展应秉持正确价值观,明确自身定位,积极争取共同富裕,确保发展方向正确;二是要并举并重,实现颜值(乡村风貌)、产值(经济收益)、热值(品牌知名度)与福祉(村民幸福指数)共同提升,注重乡村多方面价值协同发展;三是要加快互联融合,推动城乡互联,多村互联,促进农民多元发展,实现三产融合,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进步,强调产业与旅游相互促进,文化为根基,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