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理事长陈志钢教授开设浙大《全球食物系统与政策》田野课堂

发布时间:2024-12-30来源:浏览量:36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响应时代需求,培育全球化视野人才

随着国际社会对城市和乡村可持续且富有营养的食物体系(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呼声日益增高,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GDI)等战略,积极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和技术合作,致力于构建未来食物系统。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把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拓展到食物系统,并视其为该学科的一个新增长点。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讲席教授、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理事长陈志钢,是最早在国内大学开设《全球食物系统与政策》通识课的老师,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全球食物治理体系的理解,同时了解全球政治、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联,培养学生理性看待当代中国社会中涉及食物安全、营养、环境等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中国的生动实践,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意识和全球公民意识。

本课程自2019年开设以来,面向浙江大学全校一年级本科生开放,每年选修人数60到70余人,分别来自工科试验班、理科实验班、临床医学、药学、环境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新闻传播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等专业,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广泛吸引力和跨学科的影响力。


二、青山田野课堂:理论牵手实践,增强多元化知识交融

(一)教学课堂:深入乡村课堂,领略前沿动态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健康2030”及“两山理论”的重要论述,加强学生对乡村和食物系统转型的认识,12月15日下午,在陈志钢教授的带领下,浙江大学 50余名本科生满怀期待地来到青山村,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田野教学之旅。一同参与此次课堂活动的还有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王鑫鑫、鄢贞研究员、博士后及博士生等 10多人。

在青山村村委课堂上,一场知识的盛宴徐徐拉开帷幕。青山村第一书记林红同志满怀深情地为同学们讲述了青山村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奋斗与坚持的历程。林书记还详细阐述了青山村在未来乡村建设方面的宏伟蓝图,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使同学们对乡村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浙江大学IFPRI中心研究员、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鑫鑫为同学们介绍了浙江大学低碳项目及在青山村的实施情况;浙江大学IFPRI中心访问学生洪晶晶博士生进一步分享了在青山村开展的低碳行为调查,并介绍了青山村的“双碳”分析研究成果,让同学们对乡村低碳发展这一全球性课题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中国水稻所的专家余凯研究员向同学们讲解了青山村试验田的水稻减排技术实验,从技术创新点到实际应用效果,讲解细致入微,让同学们亲眼见证了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

最后,同学们一同观看了由陈志钢、王鑫鑫教授领衔制作的青山村低碳LivingLab宣传片,科研人员在青山村低碳食物系统研究工作、价值和意义直观地呈现在眼前,让同学们对青山村食物系统的研究和低碳转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实地参观:漫步青山之间,感受创新实践

结束了村委课堂的理论学习后,同学们满怀期待地开启了实地参观之旅。在陈志钢教授的带领下,师生们依次走访了青山访客中心、未来乡村议事厅、融设计图书馆、青山共富工坊、青山学堂、 M+水稻低碳减排种植技术试验项目基地、龙坞水库、种子图书馆&龙坞里、青山自然学校以及零碳智慧屋等地。王鑫鑫教授则详细介绍各点特色与意义,让同学们深刻感受青山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低碳实践与多元发展模式。在此次实地探访中,同学们了解到,青山村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面临人口减少挑战的贫困村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居民。作为浙江省的“未来村”和“零碳村”试点,青山村自下而上的适应性乡村治理模式,展现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创新合作的成功案例。

 


最后,师生们走进了课程组在乡村低碳建设的零碳智慧屋。 陈志钢教授给同学们介绍,“零碳智慧屋”作为living lab低碳实践的具象化呈现,希望通过前沿的低碳和数智化技术改造一个集民房、菜园、竹林、稻田、茶园等为一体的典型村民生产和生活空间,以期打造全国首个数智农家样板,成为中国零碳乡村转型先行者,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学生感悟:收获心灵滋养,憧憬青山未来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依然沉浸在青山村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知识中,纷纷积极分享自己在这次田野教学课堂中的深刻感悟。公共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周思妤认为:这次的青山之行令我收获颇丰。低碳乡村不仅仅涉及生态保护,还包括食物消费、能源消费以及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为了实现低碳乡村、未来乡村的目标,青山村不仅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巧妙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者得偿),提高竹林碳汇,减少碳排放;还需要考虑村庄的增收和公平问题。未来,若能在二者找到平衡,一定又是一个浙江经验。

动物科学学院的陈丹妮同学认为,现实看到的青山村风貌与前来此次活动前设想的乡村风貌截然不同,除了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色,富有底蕴和创新活力的人文风景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融设计图书馆,青山自然学校,邻里活动中心……“未来乡村”的概念在青山村落地,与传统村庄出现的日益老龄化空心化面貌截然不同,青山村吸引了大量人才建设,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低碳概念体现在不提供一次性纸杯饮料杯,一次性民宿用品等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里,青山绿水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青山村的进一步建设发展,“从一滴水改变青山村”的故事令人动容,青山村真的有它独特的魅力吸引年轻人投入它的未来建设中!

环境科学的刘子琛同学认为,这一次的田野课堂十分有趣又有教育意义。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授课老师正在探索的科研前沿方向,为学生考虑未来职业发展带来了启发;调研青山村也让长期呆在城市的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乡村的景观,改变对农村的刻板印象。

药学院的王菁翎同学认为,这种田野课堂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们进入现实情境,联系社会实际去思考问题,不仅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影响深远。

临床医学的郑嗣耀同学认为,青山村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低碳家园。新老村民在这里共同追求艺术与生活的平衡,在脚踏实地的日常中重构边界,“认识附近,也认清村庄”。环保与发展,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悄然交融,成就了一个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乡村。


四、教学意义:创新教育模式,践行科研使命

本次在青山村开展的《全球食物系统与政策》田野教学课堂,是该通识课的首次实践教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青山村也是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新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固定观察点。

注:图为在低碳赋能未来乡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青山村成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新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固定观察点”挂牌仪式。

通过实地学习和调研,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农食系统与乡村之间的紧密关系。亲眼见到了乡村的生产和生活,学生们思考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沉浸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们更直观理解抽象理论,提升知识掌握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了实践参与和团队合作能力。

本次田野课堂还生动展示了“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学生们在青山村看到了科学研究如何推动乡村振兴,从水稻减排技术实验到低碳乡村建设,从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到乡村产业创新,每个项目都是科研与实践结合的成功案例。这不仅让学生们认识到科研服务社会的意义,也激发了他们投身科研、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