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28日,在合肥举办的首届国际乡村发展创新博览会上同时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现代乡村运营研讨会”“乡村CEO战略培训班”和“乡村运营互联合作之夜”三场专题活动。乡村运营系列专题活动由国际乡村发展创新博览会组委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指导,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安徽省经济学会、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共同主办。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上海社科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安徽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和经济所、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品牌建设专委会、安徽省长三角双碳发展研究院、上海展望计划促进中心、太仓乡村振兴实践学院、长三角地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联盟等20多家机构提供支持。
在开幕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王路江会长、安徽农业大学操海群校长、安徽省经济学会会长曾凡银作致辞.同济大学乡村产业研究院阮霖军教授发布了“全国乡村运营创新共同体发起倡议”。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品牌建设专委会主任王振,主持开幕式。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孔令刚主持“现代乡村运营研讨会”,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长三角兴学院院长刘鹏凌主持“乡村CEO战略培训班”。王振主持“乡村运营互联合作之夜”。共有3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加乡村运营专题活动。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王路江会长致辞
安徽农业大学操海群校长致辞
安徽省社科院院长、安徽省经济学学会会长曾凡银教授致辞
阮霖军教授发布“全国乡村运营创新共同体发布倡议”
乡村如何高质量规划、特色产业如何创新培育、社会资源如何整合赋能、利农联农共富模式如何可持续运营、乡村运营如何国际对标与合作,这些都是当前各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话题。围绕这些话题,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乡村运营实践者们开展了深入讨论和经验分享。
在现代乡村运营研讨会上,共有9位专家作专题演讲。
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孔令刚主持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长期在云南乡村一线推进乡村转型发展实践,他以乡村咖啡店流量变现、嵌入式乡村公寓增收和“一村一品”品牌化运营创收等乡村运营实践为例,提出经营好乡村是实现乡村价值的重要路径,基于此,他进一步提炼出“一个中心、四个主体、四个机制”的系统框架,即以农民为中心,合作社主体的决策机制、乡村CEO主体的经营机制、以工代赈主体的建设机制和收益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
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理事长、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陈志钢提出,在国家碳中和与共同富裕两大战略目标指引下,要以面向碳中和的乡村气候行动为驱动,促进乡村振兴、提高民生福祉。要从八个方面推进低(零)碳乡村建设:一要在顶层设计中融入低碳理念,在规划中设定碳排放约束指标;二是绿色基建先行,建设乡村循环系统;三是推动低碳产业协同发展,包括低碳农业和低碳文旅;四要通过数字化管理促进乡村低碳转型和治理创新;五要做好自下而上的治理机制创新;六要做好生态治理与产业融合;七要打造一个社群共创的生态系统,实现“去中心化”运营;八要形成政府、村集体、企业、村民等共同参与,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
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理事长、浙江大学求是讲习教授
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蒋文龙深刻分析了乡村运营背后的四对逻辑关系。一是建设与运营的关系,要从投入走向共生,未来20年,核心命题是“运营”;二是运营与经营的关系,要推进内控与外拓的双轮驱动,乡村需突破“物业经济”“资源经济”天花板,打造无边界发展的“乡村品牌”;三是农创客与乡村CEO的关系,是个体与集体的共赢逻辑,要让农创客扎根产业,让乡村CEO统筹全局,形成“个体活力+集体合力”的生态。四是整村运营与组团发展,要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富,通过“多规合一”“利益联结”实现规模效应。品牌引领、规划前置、数字化工具、文化信仰、产业驱动以及市场化主体,在乡村发展道路上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是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运营主体,让政府、企业、村民结成命运共同体。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孙洪武提出,要推动科技跨界融合,探索“农业+新能源”“农业+文旅”等新模式。要协同发力,构建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生态系统;完善应用条件,如推进土地宜机化整理,“小田变大田”,为机械化、数智化铺路;加强政策引导,建设“肥药实名制”平台,通过数据监管实现绿色生产;完善政企协同机制,建设有为政府,投入共性技术研发,激励企业开发定制个性技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核心技术创新。
江苏农科院副院长、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专家委主任孙洪武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严力蛟提出,浙江的乡村建设在“千万工程”和“两山”理念的引领下,从美丽乡村到数字乡村、再到未来乡村和共富乡村,已经迈入到3.0版和4.0版阶段。他总结了浙江乡村运营发展的三点经验:一是理念创新,即运营前置采用“O+EPC+F”模式(运营+设计采购施工+融资),将运营思维贯穿规划全流程;二是将产业与业态植入乡村建设全流程工作之中, 通过爆款项目引流,配套全产业链留住人气与资金;三是体制机制与市场双轮驱动,如通过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保障规划实施,化品牌营销与市场链接能力。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研究所所长严力蛟
安徽财经大学中国乡村(小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守飞指出,乡村经营与乡村治理协同推进意义重大,不仅是资源整合、风险防控、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二者协同面临认知碎片化、能力断层、机制缺失等问题。为此,要从认知提升、能力培育、机制平台建设三方面入手,通过双维度培训、案例推广、培育复合型人才和社会组织,构建四维协同体系等举措,推动乡村经营与治理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
安徽财经大学中国乡村(小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守飞教授
先正达集团熊猫指南CEO毛峰认为,中国农业在向品质化转型进程中,面临优质农产品不为人知、农人经营缺乏信任、市场竞争内卷等难题。为此,中国中化及旗下先正达集团中国打造了熊猫指南,坚持8年发布11次公益榜单。通过调研4000多家企业、近6000次实验室检测,筛选出416款优质农产品。通过榜单数据发现农业芯片的关键作用。他提出,品质是可以定义的,熊猫指南坚持用科学定义好吃,用数据呈现美味,还开发了风味轮专利技术,帮助定义和推广优质农产品的好吃标准。对于品质农业的发展路径,企业可以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溯源化来获得溢价。
先正达集团熊猫指南CEO毛峰
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原副司长、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晓山,作了题为“抓住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发展机遇”的专题演讲。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文刚,作了题为题目“设施农业智慧管控技术及应用”的专题演讲。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文刚
2025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