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在首届国际乡村发展创新博览会成功主办“乡村CEO战略培训班”

发布时间:2025-04-01来源:浏览量:20

2025年3月27-28日,在合肥举办的首届国际乡村发展创新博览会,同时举办了为期两天的“乡村CEO战略培训班暨现代乡村运营研讨会”专题活动。该专题活动由国际乡村发展创新博览会组委会、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指导,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安徽省经济学学会、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共同主办。

在乡村CEO战略培训班上,共有8位专家作专题演讲,5位专家开展圆桌讨论。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刘鹏凌教授主持乡村CEO战略培训班。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王振代表联盟致辞。

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刘鹏凌教授主持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提出,乡村运营要重视四个因素。一是提高聚集度。乡村是分散的,要激发聚集的内生性因素,同时还要积极植入,更要超越行政区,把本村和外村、本地和外地的资源链接起来,链接和超级链接是乡村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二是增加体验度。乡村的美感不同于城市,要建设好体验的载体,打造体验的特色,这方面发达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等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三是培育乡村情怀。乡村是分散的、多样的,也是比较传统的,只有对乡村带有深厚的情怀,是一种热爱,我们才能耐得住小规模需求,提高运营品质。四是处理好状态、形态和业态的关系。农产品和文旅需求都是有周期的,要把握周期不同阶段时的消费状态、形态和业态。

同济大学乡村产业研究院教授阮霖军分享了绍兴市上虞小越街道新宅村的成功案例。新宅村从2024年开始进行新一轮乡村振兴,主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读懂乡村、解码新宅。挖掘小弄堂里的红色基因、村庄里富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山水田园空间要素。第二件事是因地制宜、理性规划,形成四个圈层的规划空间,第一圈是风貌保护区,要做真做正;第二圈是文创产业集聚区,要做亮做量;第三圈是村落休闲服务区,要做味做胃;第四圈是创意农业与山水体验圈,要做乐做热。第三件事是党建引领、乡村自营。让村民做自己能做的事,让创客们做可以做的事。

同济大学乡村产业研究院、乡建南北创共体负责人阮霖军教授

上海微笑草帽集团创始人、安徽共富未来乡村研究院院长郭辉,提出了三种共富模式。一是整村运用的共富模式,其中要做好“三化两提升”,即IP化、社群化、招商运营一体化,以及乡村风貌提升、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的提升;二是农品产业链的共富模式,即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协同,把单品做大做强,努力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服务商。可借鉴国外发达农业国家单品农协的做法,以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为实施重点,建立优势单品的“数字农协”,实现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三是协同发展的共富模式,通过建立跨区域的文旅产业联盟、农业产业联盟,推动乡村振兴平台化。他提出,小岗村的“分”解决了生产力的问题,现在需要“合”,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上海微笑草帽集团创始人、安徽共富未来乡村研究院院长郭辉

苏州太仓市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介绍了东林村发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和产业更兴旺正在谋划推进的科技兴农项目。比如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实施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示范项目;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推广工厂化育秧技术、构建江苏现代农业(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开发苗床精准富硒技术;与同济大学合作实施水下森林净化工程;与江苏农科学院合作共建秸秆饲料化研究院,实施东林红牛试验项目;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展米糠研发。

苏州太仓市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

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浙江芒种乡村运营CEO庄庆超认为,品牌是乡村表达价值、整合资源、参与竞争的战略武器,但在乡村品牌建设中,现在普遍存在乡村定位不清晰、乡村业态较混乱、乡村传播不聚焦三大问题,品牌缺失带来乡村经营困境。乡村品牌创建要三步走,即品牌定位、形象设计和策略制订。而且对于不同类型乡村要选择适宜的品牌创建路径。对于政治明星村,要持续探索、总结自身发展新亮点,不断迭代自身发展模式,及时将政治流量转化为市场流量。对于产业集聚村,要基于产业找到自身的差异化价值与发展模式,梳理、提炼品牌核心价值,确立精准的市场定位、消费者定位,完善产业体系,开发全链路产品,集中打造核心爆款产品,延伸开发认养、研学、文创等系列产品。旅游景区村,重在景观,要聚焦的旅游主题、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配套。

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浙江芒种乡村运营CEO庄庆超

上海大司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義田乡村合伙人张静,分享了義田乡村的乡村运营模式。她提出,现在乡村运营内卷问题也比较突出,“義田乡村”坚持不做网红民宿,但又如何摆脱内卷,有三个经验做法。一是建立一对多的收益模型,即一个成本对应多层收益;二是自建渠道、自建IP;三是让乡村生活方式成为客户终身价值(CLV)。她提出,乡村振兴已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府主导的修路、种树、刷房子,第二阶段是农民参与的钓鱼、采摘、农家乐,第三阶段是社会资本主导的咖啡、民宿、打卡点,那么乡村振兴的第四阶段,或者4.0版,将是开发宅基地资源,通过租赁方式,对宅基地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乡村新生活体验综合体,吸引退休富裕人群、中产精英、创业者、手艺人等“新村民”,通过和集体、农户合作,培养一批共富带头人。

上海大司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義田乡村合伙人张静

农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华提出,数字化将赋能乡村运营高质量发展。当今人工智能、互联网传感器、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在相互额融合,传统农业在数据科技和金融的驱动下,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要加快构建数据要素生产体系,推进场景建设,形成农链航母。

农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华

安徽千村运营总经理、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朱跃武,是浙皖7个乡村运营实践者,他认为,乡村运营是乡村振兴的终极之战。乡村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招商、营销、研发等环节要有运营思维,而且要为运营盈利负责,其中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是乡村运营变现的两大法宝。要推进乡村运营创新。规划,要尊重乡村规矩,坚持乡村气质、运营前置;建设,要多做减法,少做加法,促进“四生融合“(生活、生产、生态、生意),多谈“无序”,少谈“有序”;人才,要从本村年轻人入手;土地,要利用好“边角料”小资源;产业,要关注 “业态制造”。

安徽千村运营公司总经理、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朱跃武

阮霖军教授主持了创新乡村运营圆桌讨论。参加圆桌讨论的专家有常熟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志丰,安徽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赵守飞,湖南益阳赫山区委政研室主任蔡卓,台湾本莳股份有限公司、城市小农(香港)有限公司、上海湾贸易公司CEO廖子瑄,杭州玉坤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奂。

台湾本莳股份有限公司CEO和上海湾贸有限公司CEO廖子瑄,从台北来大陆创业已有十年,她提出,最近五年全球上市公司都在积极落实ESG责任,其中保护历史建筑、保护非遗文化和乡村文化也是ESG的一部分。乡村要有乡村的氛围感,要接近自然,要有慢下来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与城市一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还是要从内容文化去做延伸。文创是多元化的,从内容内涵,到连接五感体验,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要更多从文化开始,深入乡村,挖掘文化,再赋予文化新的力量。

台湾本莳股份有限公司CEO和上海湾贸有限公司CEO廖子瑄

湖南益阳赫山区委政研室主任蔡卓介绍了赫山的乡村振兴案例和经验。赫山区是农业农村部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财政部首批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建设区。

湖南益阳赫山区委政研室主任蔡卓

杭州玉坤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奂介绍了浙江诸暨市陶家村零碳共富 乡村综合体建设案例,以新型电力系统为引擎,“零碳能源+乡村命运共同体”为双核驱动,打在全球首个“电农文旅养学”六位一体共生型产业生态,促进生态修复、产业融合、文化再生、共同富裕四位一体融合发展,探索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零碳共富新范式。

杭州玉坤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奂

 

2025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