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理事长陈志钢应邀主持《2025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发布暨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6-10来源: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浏览量:24

2025年6月6日,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与国际农业食物系统低碳转型国际论坛(IFLEAS)共同举办《2025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发布暨研讨会。会议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圆满落幕。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商务部原副部长钱克明,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国际合作高级顾问王韧,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IFPRI资深研究员陈志钢,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深首席科学家、北京低碳协会会长刁其玉,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中国办公室主任赵兵,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等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辛贤主持,来自高校、科研单位、国际机构的200余位现场嘉宾以及线上5000余名观众共同参与了此次思想盛宴。

开场致辞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2025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对保障营养健康需求、落实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在气候变化对农业、食物安全和人类生存构成巨大威胁的背景下,该报告在探索农食系统如何保障人类营养健康需求持续改善的同时,实现低碳转型,为控制全球变暖做出贡献,既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也为推进中国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提供政策建议。特别是,此份报告是中国农大实践“硬派影响力”的体现,更表明研究成果将服务社会转型、产业转型,以应对全球性挑战。此次发布亦为中国农业大学即将到来的120周年校庆献礼。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的旗舰报告,过去五年的报告从关注大食物观到绿色低碳转型,体现了学术界对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认识的系统深化。《2025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 围绕“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主题,是一个既具现实意义又呼应时代要求的重大课题。一方面,低碳转型是国家农业强国战略中的五点核心要求之一。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大国地位及农业作为碳排放重要来源的现状,促使农业低碳转型以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他认为本报告定能推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和促进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实践。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专家委员会主席樊胜根向与会嘉宾介绍了《2025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的主要发现与政策建议。他指出,《2025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基于多学科合作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模拟,研究中国农食系统碳排放现状与挑战、关键减排领域与技术、减排潜力与贡献、政策建议等内容,为学术研究和农食系统减排实践提供参考。樊胜根强调,农食系统减排的关键领域包括:水稻的品种改良、畜牧业的饲料改良与粪便管理、农业生产电气化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食物浪费和损失的减少。综合应用上述技术创新、生产方式改变、能源转型和减损措施,中国农食系统碳排放潜力巨大。未来,应在提高全社会对农食系统低碳转型认知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针对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政策与激励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中国和全球农食系统的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辛贤教授主持开幕式环节。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辛贤教授主持了开幕式环节。他指出,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的旗舰报告,该报告围绕“农业食物系统转型”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已连续发布5年。今年的报告聚焦“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与食物营养安全协调发展”的主题,以“低碳转型”为核心理念、“系统思维”为方法论指导,重点探讨现代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能源利用优化、食物损失与浪费治理等关键领域,以及这些领域的协同整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报告发布环节

专家点评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钱克明认为《2025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选题紧扣时代命题、分析框架系统全面、重点领域精准聚焦、政策建议务实可行。他指出,本报告将低碳转型与粮食安全、营养健康、农民生计、国际规则相结合,避免陷入“为减排而减排”的误区。特别是,报告中提出的减排方案覆盖农业全产业链,从产前、产中、产后到消费端提出整合方案,扎实的数据与生动的案例相辅相成,具有实践和政策意义。建议加强社会传播与成果转化,更好地为中国农食系统低碳转型提供科学支撑。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高度肯定了《2025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称报告为未来农食系统转型减排描绘了清晰路径。陈萌山指出,应将营养安全纳入低碳考核体系,推动农业生产向高营养产品培育和供应链减损增效等方向转型。实施路径包括三大维度:技术创新需聚焦基因编辑、智能施肥灌溉、食品工业升级和农村能源替代,以核心技术攻关带动全链条升级;制度创新应构建定价机制、绿色信贷及食物浪费治理的政策组合,同步推进碳汇交易市场与责任追溯机制;国际合作要联合国际组织建立跨境粮食供应链风险预警平台,实现规则共建与数据共享。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国际合作高级顾问王韧认为连续五年发布的报告是国际农业经济与发展领域的中国旗帜。王韧指出,报告凭借多学科合作、数据分析和政策模拟,结合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提出了富有深度和力度的政策建议。王韧进一步从国际视角高度肯定报告的桥梁价值与创新亮点,同时呼吁补齐“气候韧性”研究短板、加强科研投入与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农食转型从“技术领先”迈向“系统引领”。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认为《2025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指出了农食系统低碳转型的深层困境与突破路径。黄季焜指出,农食系统低碳转型面临的深层困境包括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传统农业向低碳系统转型迟缓等问题,呼吁在“十五五”期间加大投入。当前的农业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部门管理分散,缺乏协调,建议成立中央级统筹机构;农业补贴政策与低碳目标相悖,需重新调整;政府投入有限,应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此外,他呼吁科研人员深度参与政策制定,组建跨领域学科的科学家合作机制,确保农食系统转型顺利推进。

主旨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就“农食系统低碳转型和新挑战”为主题,提出“增产即减排”加“种养循环”的双核路径,强调科技小院的基层实践价值,呼吁通过跨学科与政策赋能破解“技术锁在论文里”的困局。张福锁院士指出,种植业应进一步破解“大水大肥”不可持续模式,以“增产即减排”为路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畜牧业应重构生产逻辑,既要牲畜营养需求精准配料,减少加工浪费,还要粪污资源循环利用;继续利用好科技小院的优势,驻扎农村解决“技术最后一公里”难题。此外,张福锁院士强调要加强跨学科研究者的合作,将研究报告和学术文章转化为政策建议与实施方案,协力推动“最先进农业”蓝图落地。

章节汇报

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长三角零碳智慧乡村联盟理事长陈志钢主持了各章节汇报环节。陈志钢教授表示,有幸代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参与报告的起草,希望报告未来继续关注农食系统转型关键议题,加强与IFPRI及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食物领域的发展。之后,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的夏芳教授、张玉梅教授、孟婷副教授、薛莉副教授、杨锦涛老师分别向与会嘉宾介绍了《2025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各章节主要内容。

圆桌讨论环节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中国办公室主任赵兵建议为低碳转型设立责任主体,并呼吁加强国际供应链碳排放追踪与政策协同。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深首席科学家、北京低碳协会会长刁其玉指出中国养殖业规模化程度已超美国,但需警惕集中养殖面临粪污处理压力、电力消耗及动物福利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认为仅将农业视为为工业提供劳动力、原料和市场的工具会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与健康问 题,农业须以提供“健康和可持续的食物”为根本目的,并需要在生态文明框架下重新定义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中心主任、食物节约减损与绿色消费团队首席程广燕指出中国在设施农业和食药同源方面已取得显著创新,建议向世界分享资源高效利用经验,并呼吁国家进一步加大食物减损技术投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敏鹏认为中国在农业减排技术上已与国际并跑,但需攻克碳排放核算的方法论瓶颈以支撑精准政策。

总结致辞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在总结致辞中,感谢各高校、科研单位、国际机构等对旗舰报告和本次发布会的大力支持,并期待未来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