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企业低碳转型呈现三个趋势

发布时间:2023-10-24来源:财经杂志浏览量:39

10月20日,“2023《财经》碳中和高峰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发布会”在京举办。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企业是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推动力,创新的市场机制,能够推动企业迈向双碳目标。

李婷表示,全球企业双碳行动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企业的低碳行动不光是在承诺自身的时间表,还在脚踏实地推动绿色低碳产品开发和推广,绿色低碳产品正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并逐步实现成本降低。同时,不管中国还是从全球范围来说,政策、市场、金融都在协同发力,稳步支持企业深度降碳。从市场来看,下一步,正是需要协同增效、全链条联动,才能突破瓶颈、实现深度减排,这一趋势现在正在逐渐形成,而且会越来越明显。未来,企业的行动会进一步升级,绿色市场也会进一步提速。其中,有三个趋势值得关注,一是全价值链的传导,二是全供应链的覆盖,三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以下为演讲全文。

首先祝贺《财经》和中创碳投成功举办第三届碳中和高峰论坛,落基山研究所和我本人都非常荣幸能够支持并且参加本次论坛,刚才聆听了潘主任吴局和梁总的演讲,我不禁想起来接近20年前,中国政府首次接触到气候变化,就做了一个表态,当时用了一个排山倒海式的排比句,我印象特别深,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能源问题,核心是一个发展问题,所以它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影响。现在看来判断还是十分准确到位的。我也非常认同我们主办方在电子邀请函当中开场就说,气候变化是东西方拥有共识的核心议题。现在东西方拥有共识的核心议题可不多,但是气候变化确实是位于这个议题当中。

落基山研究所是一家专注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国际智库,我们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能源局。现在的智库都是讲究不光要think,你还要do,而我们近些年来特别关注的是规模,因为你没有一定的规模,对于像气候变化这样如此广泛深刻,而且影响重大的议题,你是没有办法应对,没有办法有效解决的。所以我们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不仅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有广泛的深入的合作,也与500强企业及其供应链企业都有密切的合作。

近年来我们牵头搭建了多个创新性的市场机制平台,我们力图通过这些平台性的设置,推动行业和部门的多种解决方案。

例如我们和New Energy Nexus机构合作,建立三阶加速器(Third Derivative),就是为了初创企业,尤其是能源相关领域的初创企业。现在三阶加速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气候科技企业社群之一,总投资额8亿多美元,企业合作伙伴的总市值也达到了近4万亿美元。

还有一个大家可能也知道在北美地区有一个清洁能源买家联盟叫CEBA(Clean Energy Buyers Association),这个也是我们协助牵头搭建的,目前有420余家企业会员,包括了近100家500强企业,在美国,90%以上的清洁能源交易都有CEBA会员。

我们再来看看全球企业现在都是怎么样的?可以说在过去的三年时间,虽然说过去的三年是非常特殊的,经历了百年未有之变局,而且有疫情的影响,但是确实尤其是我们能源气候圈的同仁们都认识到,能源气候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了近20年,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在过去三年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实质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最有力的双碳目标,其中达峰目标早在2014年11月中美声明里,我们“碳达峰”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碳中和2060年”是三年前刚刚提出来的。正是因为中国迈入了全球迈向净零碳的大国行列,对于很多其他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是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在这个领域的位置是无可替代、举足轻重,与整体大趋势相关的。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近零排放,也是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已经深刻地融入到它的战略,它的行动,它的血液当中,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企业品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计表明,前2000家上市公司中,承诺近零排放的企业在三年之内从个位数升到了近千家,这是特别迅速的发展。到去年为止,全球最大的上市公司当中有1/3以上制定了近零的目标。像钢铁、石化、水泥、电解铝这些企业,在气候变化领域有一个专有名词,不光叫重工业,叫“难减排”,就是减不下去,但是即便是看这些减不下去的企业,也有相当数量承诺了零碳目标,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同时企业的低碳行动不光是在承诺自己的时间表,而是力图从方方面面,脚踏实地在推动绿色低碳产品开发和推广。尤其是绿色低碳产品,它的成本在近10年持续下降。这种产品成本的持续下降,协同增效提质化的市场化的过程,我们觉得是企业对于零碳革命的最强大的助力之一。比如说以5类最具代表性的低碳能源产品为例,2011年到2021年,也就是在短短的10年之间,全球的陆上风电成本下降59%近60%,海上风电61%,太阳能成本89%近90%,电池的成本下降83%,电解槽的成本下降56%,都是超过了2/3的下降幅度,这是非常巨大的成本下降。其中风电光伏的发电成本在2022年,基本上和化石燃料的发电成本,甚至是与燃气发电能够接近了。

不仅这5大类能源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绿氢、绿色原材料等等绿色低碳产品领域,也能看到类似的趋势。我们谈企业行动,企业都是要赚钱的,除了有社会责任,我们最终要市场化行为模式,或是商业模式。2021年新能源产品价格拐点已经到来。大规模市场化和行业的实质性转型,在历史上百年之前出现过。比如说从马车到汽车,这个是实质性的颠覆性的转型,比如说从煤油灯到电灯,这个也是路径性转型。现在很多行业都看到了路径性的转型。

中国在过去10余年对于清洁能源的投资和产业的发展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领导者和领跑者,可以说没有中国政府和企业,还有在座所有人的努力,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成本降低,以及展望未来的市场前景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没有中国,就没有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能性。

从全球范围进一步再看,从政策、市场、金融,咱们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看,方方面面都是在促进市场、促进企业的低碳转型。从政策角度来看,今年以来又有不少的新的气候立法、贸易法、行动方案等多种形式来推动减排行动,当然这些法案的主要规范对象是企业,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这当中有许多复杂的有争议的,甚至涉及到公平、竞争、利益方面的一些话题,我在此就不多谈了。

我特别想说的是,从市场来看,对于全球的价值链,也可以说是供应链,还有我们常说的产业链,这些链条,能够全链条地联动,从而协同增效,现在单打独斗可能对于某一些行业企业来讲比较难了。比如一些难减排行业,还是有非常难克服的减排瓶颈。我们认为下一步协同增效突破瓶颈,全链条联动才能够实现深度减排,这个趋势现在是逐渐形成,而且越来越明显。

绿色供应链产业链联动也有,比如说2016年在中国有房地产行业的企业行动链条,地产商自发承诺构建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将来还会更密集地看到他们之间的互动。

在金融领域,金融机构有很多方面的行动也走得非常快,比如说全球可持续债券发行量,到2022年,全球约有13%的发行债券和可持续相关,国内A股上市公司ESG披露比例也逐渐提高,去年达到34%,今年会更高。央国企在其中也发挥了一个龙头作用,目前70%以上的央企上市公司已经发布了他们去年的ESG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500强企业不光是自己有减排树立零碳目标,还推动供应链减排,对于中小企业的减排有一定的引导、指导和促进作用的。

特别想跟大家说一下央国企,在我们国家央国企是特别重要的,首先规模特别大,在重点行业中有一半都是央国企,而且很多央国企能够发挥龙头的标杆作用,尤其是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行业集中度更高,龙头企业基本都为央国企。他们不光占比非常大,减排行动方面也是重中之重。举例来说,钢铁行业提出双碳目标已经占到总排放的一半以上,化工行业更高,化工行业占到72%。

国际上非常关注中国政府宣布双碳目标之后到底行动的怎么样,我个人感觉,我们企业的行动,是讲好中国在这方面的实践,最有说服力、最活跃、也最鲜明的证明之一。

绿电消费,中国这两年进展是非常快的。欧美起步比较早,大概10年、20年之前,就开始营造一个企业购买绿电的良好的环境。以美国为例,在过去10年里依靠企业的绿电采购,给美国市场带来了近70GW的装机,所以它还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美欧市场证明了企业在这方面是可以发挥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在2006年就有《可再生能源法》,这体现了中国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决心和目标。从发展路径来看,早期以政策激励为主,包括保量、保价的保障性收购政策,还有一系列的补贴政策,促进了中国早期装机量的迅速增加。中国的历史装机增长率一度是远远高于美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的。可以说咱们前期的10年的努力,为全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和企业的绿电消费奠定了基础。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两种主要交易模式,一个直接买绿电,一个就是绿证交易。尤其是近两年的绿电直购是比较快的。两年以前绿电直购开市了,17个省可以跨省直购,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以国网地区为例,今年前8个月的交易量,达到去年的交易量的3倍,发展非常快。企业购买绿证来实现绿电消费的意愿也逐渐加强,今年7月又出台了绿证新规,扩大了绿证的核发范围,绿证全覆盖,绿证交易及应用,被认为是绿证新时代的一个标志。

当然在未来肯定还是存在一些挑战,比如说国际互认,互认的渠道尚未打开,常协还是没有解锁,创新机制还不到位,但是这些领域有挑战就有机遇,也有新空间和新的增长。

从今天展望未来,我深信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企业的行动会进一步升级,绿色市场也会进一步提速,特别是从企业侧来看,我们判断有三个趋势:一是全价值链的传导,二是全供应链的覆盖,三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时绿色市场也会进一步提速。根据我们的分析,中国的绿氢市场到2060年会有望超过1亿吨,达到1到1.3亿吨,至少其中75%到80%,差不多2/3的份额,是由可再生氢供给的。生物天然气市场到2060年的供给规模有望突破600亿立方米,届时可替代20%的化石天然气的消费。绿电市场有望形成全球最大的企业绿电,到2050年在华企业绿电需求至少达到1.44万亿千瓦时每年。

我们深信企业将持续成为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推动力,中国将成为最优秀的企业行动案例的聚集地,最活跃的创新双碳绿色市场,还有特别重要的是最坚实可靠的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供应链,继续贡献并引领全球气候行动,让我们一起继续共同创造绿色繁荣公平的零碳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