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不久前,浙江省委常委会两次走出省委大院,一次开在杭州,一次开在宁波,都聚焦杭甬“双城记”,引得各方关注。今天节目开始,我们想问一下石教授,您是怎么理解“双城记”的内涵的呢?
石敏俊:“双城记”是一种“双核心”的城市网络。城市网络呢,我们说它具有外部性,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一城独大”的城市病弊端,驱动区域内的资源、功能、产业、人口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另外一方面,融入城市网络的小城市,可以接受“双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我们一般认为城市网络外部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借用规模,一种是借用功能。借用规模是指小城市可以借用大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借用功能是指小城市可以借用大城市的科技、金融、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那么在全国范围来看,像成渝双城经济圈,就是以两个中心城市为双核,以两个国家级都市圈为主体,彰显了中国特色的“双城联动发展模式”的勃勃生机。另外,广州和深圳也是“双城模式”。浙江省结合国家的战略部署和自身发展需要,提出了杭甬“双城记”,这也是两个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创新探索。
主持人:我们能够看到其实杭甬两地在浙江的版图上,地理位置接近,经济体量也相当。所以石教授您觉得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着力地打造杭甬“双城记”呢?
石敏俊:近些年来杭甬两地的经济发展表现是很出色的,但是对标国内先进的城市,杭甬两个城市的城市能级还不够强。现在像北京、上海的GDP已经超四万亿了,深圳、广州、重庆已经到三万亿了,和这些城市相比,杭甬要提高城市能级还需要努力,人才、资金这些要素流通(在两个城市之间)也不够通畅,唱好“双城记”有迫切的现实需求。从国际一流大都市的经验来看,大多数都是有深水良港。杭州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离不开宁波舟山港的海运优势加持。同样宁波要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也需要杭州的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平台优势的赋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唱好杭甬“双城记”,我们在目标中提到,对全省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所以这也是以杭甬为中心,向南北双向辐射,带动全省域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
主持人:那如果我们环顾国内,其实也有很多的省份打造“双子星”城市格局。在众多的双城当中唱好杭甬“双城记”,您觉得我们的现实优势是什么呢?
石敏俊:杭甬最大的优势就是能促、能进、能互补。从国内和国际的经验表明,两个城市相距不足200公里的话,会存在人才、创新要素、产业项目的竞争。所以重点是两个城市要功能互补、错位竞争,减少恶性内耗。杭甬“双城记”实际上,实际上就是一篇“错位协同”的大文章,这也是和其他双子星可能不同的地方,一个是数字经济重镇,一个以制造业见长。在产业结构、市场需求、要素禀赋等方面,互补性是比较强的。杭州可以不断探索浙江经济增长的上限,宁波可以继续夯实浙江经济发展的基础,彼此默契配合。
主持人: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您觉得我们还应该再从哪些方面继续发力?
石敏俊:首先还是要人才、资金、技术这些要素能够畅通流动,这样杭州的数字经济优势可以找到承托,宁波也能顺势解决产业综合能级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高新技术企业不够多这些短板问题,在错位发展中各展其长,在协同发展中互利共赢。另外一个呢,我们讲把杭甬称之为“双黄蛋”,其实这个“双黄蛋”不只有“蛋黄”,而且还有“蛋白”。所以杭甬“双城记”也不只是杭甬两个城市的“双城记”,而且是整个城市网络内所有城市参与的“双城记”。那么像就是绍兴这个角色,绍兴被称之为金扁担,它在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这些标志性产业链打造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构建杭州湾经济网络和杭绍甬产业创新带都可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双核心城市网络中的县域经济也很重要。“双城记”的打造可以推动县域、省级新区、开发区之间强强联合、齐头并进,这也是唱好“双城记”的题中应有之义。
主持人:谢谢您。在错位发展中各展其长,在协同发展中湖海和鸣,期待杭甬“双城记”这首“主打歌”能够越唱越响亮,带动浙江奔赴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