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粮仓”!江苏太仓的振兴新路

发布时间:2024-05-29来源:《小康》浏览量:23

生态循环农业持续领跑,农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天下粮仓”江苏太仓一路奋进,一路拼搏,一路收获。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论述之一。眼下,全国各地都在不断依托特色资源,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路上,江苏太仓一路奋进。此前,江苏省就业富民乡村振兴基地名单发布,太仓市城厢镇获此殊荣,这也是太仓市首家被认定为省级就业富民乡村振兴基地的单位。而城厢镇中的东林村与电站村,更是佼佼者。

生态循环农业持续领跑

作为江南鱼米之乡,太仓盛产优质大米,因春秋时吴王设粮仓于此而得名,又名东仓,堪称“天下粮仓”。宋元时期,成为繁华的“六国码头”,是最重要的粮米赋税区。东林村位于太仓城厢镇北部,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全村768户,村民2714人。历代村民依水筑房,精耕细作,一直都是太仓重要的精品优质粮食产区。据《太仓粮食志》记载,鸦片战争后,东林人宋云山率先建立太仓第一座米厂。如今,太仓大米、太仓白蒜、新毛芋艿、毛板青蚕豆已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据东林村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东林村实现了“三集中、三置换”,拉开了“园中村”建设的序幕。2010年东林村成立合作农场,实行“大承包、小包干”责任机制。生态化实现循环农业、科技化实现品牌农业、机械化实现高效农业的“东林模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3年,东林村村级稳定性收入达3311万元,村总资产3.0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5万元,连续十二年进入太仓市村级经济十强村、苏州市村级经济百强村。

近年来,东林村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建设文化旅游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新典型。东林村合作农场在江苏省农科院、苏州水稻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围绕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二减三基本”目标任务,走出一条具有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特征的东林之路。东林村“四个一” 生态循环模式多次获央视新闻报道,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在去往东林村的路上,远远地就能看到农田里有很多油桶大小的包垛。这是具有东林特色的“秸秆包”。稻麦收割后留下的茎叶部分被称为秸秆,农村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是焚烧后将“草木灰”用作肥料,但这种做法会产生诸多环境、社会问题。东林村则利用现代化秸秆收集设备将秸秆收集到生态饲料厂制作饲料:搂草机将稻田里的秸秆拢在一起,打捆机则把地里的秸秆都“吸”进机器里,薄膜机把捆好的秸秆包好薄膜、再码放整齐……东林生态循环农业展示厅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便是依托市场优势和国内外科研力量,以生态化种植实现循环农业的成果。将废弃物稻麦秸秆收集后,加工成高质量牛羊饲料,建设生态养殖基地。通过动物食用,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最佳选择——过腹还田;产生的粪肥经发酵处理后成为优质有机肥料抛撒农田、果园、蔬菜和林地,有效改良土壤肥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最终形成“种植-秸秆饲料-养殖-肥料-种植”农业生态循环模式。

在实现生态循环农业的路上,东林村步履不停,多个项目齐头并进。与中科大、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富硒农产品一体化”项目,培育富硒大米,提高大米的营养价值,同时将含硒米糠喂养牲畜,并使含硒粪便还田,增加土壤硒含量,培养多种含硒农产品。与江苏省农科院、南农大、太仓市农业农村局合作,实现百分之百自产基质料育秧,配备四层育秧架、防虫网遮阳棚、温湿度调控设施、雨水收集系统、自动喷滴微灌系统的育秧基地,同时在化肥、农药上实现各减量50%的目标,金仓湖优质生态大米实现欧洲标准生产。与江苏省太湖办合作建成东林合作农场土壤氮磷拦截工程,将发酵装置、猪羊舍、水稻果园、微水池有机整合,形成农业能源综合利用体系,服务于循环农业生产。与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院合作,成功开发了多品种牛羊发酵饲料,其中TMR全加饲料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湖羊生产实现了杂交优化之路。

此外,东林村还成立了东林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机械化生产实现高效农业。目前,全村共拥有各类机械设备100多套,从最初的种子培育到幼苗成长,从灌溉施肥到防虫病害,从收割到储存,从烘干到包装,从糙米到冷藏保鲜,全程机械化。眼下,东林合作农场实现了9个人种植管理2200亩土地,人均管理达到244亩。而围绕稻麦等粮食作物生产,东林村还运用网络等技术手段,辅以无人机、物联网等设施装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业智慧大脑的技物支撑场景;运用综合监测与可追溯等关键技术,实现土壤墒情、水质、植保病虫害、作物长势与产量的全面监测,同步进行信息采集汇总;运用智能分析平台,对环境、农副产品、农机作业质量进行监管追溯,汇总分析、预警监管、管理决策,提升农事管理信息化水平;运用智能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运用智慧农机系统对农机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以北斗导航为主导的精准农业。

发展经济的同时,东林村还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探索“自治+群议”“法治+调解”“德治+评比”等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去年,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发文公布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东林村成功入选。

“自治+群议”,让决策更民主,是东林村做对的第一件事。村里创新民主决策日、党员活动日、村民议事组等功能载体,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动村务管理中短板问题的有效解决,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探索更多路径。

同时,坚持“法治+调解”,让矛盾快消融。东林村以法治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为载体,开展乡村法治大舞台、微型法治讲座、传统法治小品等受村民喜爱的法治宣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村法治文化水平;设立法治驿站,建设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普法志愿者队伍,为村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化解村民矛盾。

此外,强化“德治+评比”,让村民生活更幸福。东林村注重以荣誉评比的形式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深入开展睦邻楼道考核制度,将移风易俗、人居环境等内容融入评比之中,形成互相竞争、比拼赶超的浓厚氛围,实现了乡风文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