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案例:数字化赋能乡村“智质”双行

发布时间:2024-09-20来源:苏州市农业农村局浏览量:40

近年来,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环节渗透融合,以1个“东林村智慧农村管理平台”为核心,精准聚焦基础设施提升、生态循环农业、精准化服务治理3大方向,打造环境智能监测、智能农机、互联网+基层治理、智慧养老等N个数字化特色应用场景,形成了一套“1+3+N”的智慧农村“东林模式”,助力东林村在数字乡村的赛道上“智质”双行。

一、数字化改造提升,夯实基础设施

东林村持续改造提升村内基础设施,有效提升数字化水平。一是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在硬件基础提升方面,全村农村5G网络、广电网络、光纤宽带、益农信息社服务平台均实现100%全覆盖,村内数据展示大屏、监控设备、智能养老手环、田园新干线设备等一系列数字化基础设施全面翻新升级。在软件基础提升方面,已经全面使用“苏州智慧党建系统”、“太仓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太仓市东林村微信公众号”“味稻东林微票务小程序”等一系列上级及自建系统实现对村务的常态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二是开发东林智慧农村APP。聚焦东林村刚需应用和特殊场景,打造服务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统一服务入口,实现各类民生事项一网通办,通过广泛对接城市资源和本地各类特色应用系统数据,为村委、村民提供政策资讯、党务村务、产业经营、政务服务、生活便民、综合治理及智能培训等整套服务,促进村务管理高效协同。三是智能化改造田间生产设备。农场共有拖拉机北斗自动导航系统3套,绿色防控无人机2台,作物长势参量速测仪2套,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深松翻机具、喷杆式植保机等农机作业智能监测系统30余套、农田水位水温监控4套,有效提升农场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数字化赋智赋能,驱动生态循环

在农业生产环节,东林村积极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北斗导航、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大田种植领域,通过信息技术与生态循环农业渗透融合,全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年回收秸秆量达6万吨,每年节约粮食1.68万吨。东林村开创的“一片田、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的四轮驱动现代农牧循环模式曾入选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2022年全省农业数字化建设优秀案例。一是形成了“高分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遥感+地面智能传感”的农业四情综合监测管理模式。依托综合监测与可追溯等关键技术,实现土壤墒情监测、水质监测、植保病虫害监测、作物长势与产量监测等信息采集、汇总、分析、展示等功能。系统后台将智能分析采集数据,提前做出预报预警,指导田间实际生产。二是形成了“北斗自动导航+插秧施肥施药智能化+智能灌溉”的农业智能作业模式。基于北斗自动导航技术,改造升级农机设备,拖拉机、插秧机可实现自主行走、转向,控制作业误差在2cm以内,保证播种密度一致,提升播种效率20%以上;通过植保无人机自主打药作业,日作业量达600亩-800亩,提升了工作效率,并能精准施药,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升级田间智能灌溉系统,针对农场1000亩水稻田进行田间智能灌溉系统及平台建设,实现灌溉的智能化作业和管理,及时帮助工作人员掌握灌区重点区域水情变化情况,实现田间灌溉远程控制,降低灌排水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节约人工及用水用电成本。三是形成了“生态循环农业+农业智能化+农业物联网”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农业废弃物处理问题,实现化肥减量2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量约25%,节约灌溉用水15%以上,通过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化肥、农药减量,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双向发展。

三、数字化完善治理,实现精细服务

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形成东林村数字化治理新模式。一是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利用“智慧乡村”系统平台,构建“1+5+42”指挥调度体系(即1个村级平台+8个考核小组+42个楼道长),建立可视化界面,落实“日调度、周观摩、月评比、年考核”管理制度,依托监控摄像头实现对垃圾分类亭、生活聚集区等地的“即点即现”,精准排查“脏乱差”现象,大力清死角、去污点、扫盲区,实现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全程动态监管。二是探索智慧养老模式。通过智能手环,全天候监测独居老人身体状况,村工作人员可在东林智慧农村APP中管理端中及时了解老人的基本体征信息,此外,系统可向绑定手机自动报警,保障独居老人的居家安全。三是完善积分管理制度。依据《东林村睦邻公约积分管理办法》,建成东林村村民积分管理平台,村民通过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和取得荣誉表彰获取积分,线上积分商城或线下积分超市可进行实物兑换、积分上传,相关积分数据、排名可在“智慧乡村”平台积分管理模块全流程、可视化展示,公正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