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经济薄弱村”转身为“全国文明村”

发布时间:2020-04-21来源:交汇点浏览量:22

嗅着阵阵茶香,满眼茶尖翠绿,欢声笑语飘扬在田野山间。4月中旬,走进南京市浦口区的九华村,就像来到了“世外茶园”。

九华村

风景美,日子过得更美。从2014年的100万元,到2016年的251万元,到2017年的338万元,再到2019年的400多万元,九华村的村集体收入实现了“四级跳”,茶农的日子红红火火。

一起奔小康的路上,“颜值”与“气质”兼修的九华村有哪些发展妙招,山坳小村,又是如何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从1400多个村镇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文明村”的呢?

“全国文明村”

口述|马连龙

我叫马连龙,今年48岁,是九华村党总支部书记。我见证了九华村从“经济薄弱村”到“全国文明村”(的蜕变)。

马连龙

前有驷马河,后依赭洛山。在南京市浦口区西南角,坐落着一座恬淡静谧的“全国文明村”——九华村。采茶时节,还未进村,春茶的气息就萦绕在鼻前,氤氲在空气里经久不散。

茶在山中,路在林中。小楼林立,鸡犬相闻。村后山头,人们头戴斗笠,双手在茶树间翻飞,不一会儿就装满一箩筐。就在5年前,靠着盘活“茶经济”,九华村摘去了“南京市级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村民采摘茶叶

马连龙:我们村庄坐落的位置是在山洼子里面,当时很贫困。老百姓出行,在基础设施的投入上面也没有资金。到集市上去,都要走泥泞的道路。最偏远的自然组,离我们市集中心有4到5公里路。

如今的九华村

马连龙:2015年,整合了资源打造了“九华茶坊”乡村旅游园区,为游客提供有机茶园观光体验、特供优质农产品采摘、垂钓等多项服务,每年可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创(旅游)收入400万(元)。

泥泞小道摇身变为平整水泥路,家家户户住上大房子,除了做好茶文章,还给游客提供红酒品鉴、有机农产品采摘、民宿、有氧运动、滑翔伞等。乡村还是那个乡村,却早已焕发出勃勃生机。不过,在“富口袋”之后,如何“富脑袋”又成了一个摆在马连龙面前的新问题。

风景如画的九华村

马连龙:家里办喜庆的事情,宴席上面的垃圾到处乱扔。一些基础设施也(被)破坏,比如说路灯。可能老百姓的思想上面根本就没有认识到“九华是我的家园”。

如何有序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如何培养乡民们的“家园意识”?马连龙想到了让“小家”带“大家”,用“美丽庭院”扮靓乡间。在九华村,每半年会举行一次“星级文明户”的评选,以“孝”入手,评选要求极为严苛。历经重重筛选,600多户村民中只有2户人家可以被评为“星级文明户”,竞争可谓是非常激烈。

马连龙:就环境而言,门前三包不达到要求,就没有资格参加评选。你想评星级文明户,媳妇跟老婆婆、老公公吵啊闹的,家庭不和,你没有资格进行评比。

最后表彰的时候,在全村大舞台上面,大家都能看见你。这是荣誉的问题。他有上进心了,不是很好吗?

九华村航拍

评比活动举行后,很多村民意识到自己有不文明行为,整个村庄形成了文明建设“你追我赶”的局面。今年78岁的杨瑞发老人,是土生土长的九华人。眼看着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身“全国文明村”,他感到非常自豪。

杨瑞发:我们家2016年(被)评为模范户。为了(有个)美丽庭院,我们家外面种了小花。鸡,我们自己圈养起来了。

杨瑞发家门口的花园一角

现在,九华村的道路旁、公交车站台边,都有手绘的《九华村村规民约》。村民文明素养跟上脚步,学风建设也不能落下。马连龙发现,九华的学习氛围不浓。

马连龙:孩子回来以后,在家里面是蹲不住的。喜欢爬树,(在)田埂上面乱跑,有的在池塘边玩水。吃的一些垃圾袋子、纸到处都扔。

好学风,离不开书本的滋养。2015年,九华村修建农家书屋。80个座椅、4000册图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安静的学习空间。

马连龙:现在放学回家,他(们)直接到我们的书屋里面来了。而且,这些小孩学会了“静”。这个时候是采茶高峰,帮着父母亲搞茶叶。平时的话,早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今年8岁的王姊涵,是个“小书迷”。每有闲暇,小姊涵都喜欢到农家书屋,看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王姊涵:星期天的时候,我会过来看看书,这里面的书种类也多。有我喜欢的手工书,我也经常看一看,学一学。

书屋热闹了,专门负责调节邻里纠纷的民情收发室倒有些冷清了。工作人员打趣说,经常一连好几天都没人上门,倒有些“小失落”呢!

九华村民情收发室

马连龙:(这种)“失落感”说明我们整个民风、老百姓的素质,一起转变、提升了!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在一起奔小康的路上,村民们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从过去的“让我文明”变成了主动参与、主动践行的“我要文明”。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风文明建设,九华村也实现了“颜值”与“气质”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