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九华村成功通过专家组现场认证和审核,获得全国首张“零碳乡村”认证证书。“零碳乡村”是什么?这个村庄长啥样?
43项指标,记录小村清新风貌
一条柏油马路从星甸街道直通九华村,路的尽头是大块白墙乌瓦,错落有致。1月底,记者来到九华村,虽然寒风凛冽、室外行人稀少,但远近屋舍整齐,村民家前屋后洁净有序,远处山体黝黑起伏,别有意趣。
从空中俯瞰,九华村地处江苏与安徽两省交界处,地貌属丘陵山区。“前有泗马河,后有赭洛山,从未经过大规模整治,村里有4500亩茶田,工业近乎空白,大片的山水林地为村内农业生产生活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清除途径。”九华村党总支书记滕腾介绍,“零碳乡村”并非不排放碳,而是能在村域范围内将所有碳汇吸收消化掉。
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九华村
传统的“绿色低碳乡村”以农业生产、能源结构、基础设施、生活方式为主要评价内容,注重在现有基础上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 “零碳乡村”认证依据标准对上述内容进一步严格要求,引导乡村对绿色低碳相关措施的普及与实践,并创新地将碳汇统计核算引入评价依据,采用森林碳汇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源清除,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科学研究表明:陆地上的森林可以长期固碳,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可吸收1.83吨的二氧化碳。森林系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增加森林碳汇能力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如造林、恢复被毁生态系统、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可持续管理等,可以增强陆地碳吸收量。九华村区域内有星甸杜仲林场石桥分场林地,经测算,可提供约2600吨森林碳汇,实现了九华村碳排放零净增目标。
依据“零碳管理+减碳技术+运营绩效”认证评价体系,围绕碳汇统计核算、可再生能源比重等43项指标,从2023年5月到12月,方圆标志认证集团进行多次测算。专家认为,九华村在采取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绿色低碳管理等措施外,还采用森林碳汇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源清除。
“获得‘零碳乡村’认证,第一感觉是激动,我们原来认为自己的村环境很好,现在有了一种被认可的喜悦;第二是有了一个更好的前进方向,我们将坚持‘两山理念’、生态理念,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滕腾说。
美丽田园,源于点滴“脱贫”实践
如果良好的村域环境能够提供强劲的碳吸收能力,那么“碳排放”如何管控?
这首先要追溯到九华村的“脱贫”历程。2009年,滕腾作为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那时的九华村,村民家前屋后没有绿化,只有村组主干道有水泥路,其他地方都是土路。滕腾说,作为浦口区首轮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是当时九华村的首要目标,村里通过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引进设施农业,不断优化农产品种植品类,加之引进旅游项目,如今已成为浦口区农村集体经济“十强村”培育村之一。
“近几年,乡村振兴的政策越来越好,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也让九华深深受益。”滕腾回忆,村子发展从2015年逐渐迅猛。当时浦口区打造“十颗珍珠”,九华入选后大力进行人居环境改善,包括旅游设施配套建设,为现在的发展种下第一颗种子。“刚开始做,大家不理解、不支持,我们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现在大家主动支持做绿化和景观打造。”
发展产业,清洁环境,荣誉也纷至沓来:2017年获评全国文明村,2020年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22年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023年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在此背景下,“零碳乡村”雏形渐显。“其实,我们刚开始想做一个有机村或者打造一个生态环保的理念和品牌。后来在建设乡村过程中发现安徽宏村等地被认证为‘零碳景区’,我们受到启发,考虑整个村能不能成为‘零碳乡村’。”滕腾说,为了认证成功,村子一方面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采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建议村民购买环保电器,安装新能源车充电桩,鼓励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整体上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增加绿化面积,大力减少裸露黄土,从而增加碳排放吸收量。
目前,九华村可再生能源路灯及使用清洁能源采暖的农户占比均为100%,公共场所二级以上能效电器占比92.5%,低碳公共交通工具占比90.38%,村内温室气体总体持续保持零排放。
行走在九华村,不少民居房顶被方方正正的光伏发电板覆盖。57岁的刘积龙是土生土长的九华村人,他家屋顶上的发电板刚装了几个月。“十几年前,村里没几盏路灯,现在到处都有路灯,还都是太阳能的。能感觉到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大家买车都买新能源车,买空调、冰箱这些家用电器都选能耗低的,讲究一个‘环保’。我家屋顶装了30块发电板,一年还有1000多块钱收入。”刘积龙说。
好风景里,长出富民“绿色产业”
“零碳乡村”既是对现有环境的肯定,也是对现有环境的要求。在严格的环境保护前提下,村庄还能发展什么产业,以求富民增收?九华村的答案是农体旅融合发展,其中茶园和滑翔伞飞行营地是主要抓手。
九华村共有4500余亩茶田,江苏浦桥玉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种有2000亩,创始人张宴志也是村里最早承包土地种植茶叶的人。临近春节,张宴志正带领工人打包茶叶,联系送货。
“好环境不一定非要种茶叶,但种茶叶一定要有好环境。九华村的良好环境本身适宜种茶叶,同时茶叶又能吸收碳排放,与环境相辅相成。”张宴志告诉记者,自己从1996年承包60亩林场种茶,1999年开始正常采收,按照标准采摘的茶叶泡出来亭亭玉立,“浦桥玉剑”品牌从此诞生。随着茶叶销售向好,村民逐渐跟随种植,2015年时形成当前规模,还打造了江苏省首家茶文化园——赭洛山茶文化园。
江苏省赭洛山茶文化园
冬日,茶园仍旧碧绿一片,形成一道风景线。张宴志介绍,按照“支部+公司+合作社+社员”模式,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方式、统一炒制等,形成标准化生产,茶叶还经过有机认证。目前茶叶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公司为农户托底,鲜叶收购价就达400元/斤。“现在茶园年亩均收益至少8000元,好的能到1.5万元,采茶还能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获得‘零碳乡村’认证是我们非常渴望的,对品牌和产业都是一个正向激励。下一步我们将与高校合作做生物制品转化,同时进行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转型。”
依托赭洛山山体优势,不远处的南京华飞滑翔伞户外飞行营地则拓展了村庄的旅游板块。营地教练章曙东介绍,营地占地200亩,2019年正式运营。营地由几个滑翔伞爱好者共同投资建设。做滑翔伞飞行营地,两个要素缺一不可:一是山头,二是良好的净空条件,即周边没有高楼大厦等高大障碍物及电线、高压线等。同时尽量环境良好、景色美观一点。“通过考察,九华村地理位置绝佳,我们便在这里驻扎下来。目前,这里是离南京市最近的一处滑翔伞飞行营地。”
南京华飞滑翔伞户外飞行营地
隆冬,室外的黄草地空旷苍凉,室内的众多游客照片却传递出丝丝暖意。“滑翔伞依靠风飞行,是一项很绿色的运动,且营地建设能进一步帮助村庄环境向好。南京市区,以及上海、常州、芜湖等周边城市的许多年轻人都会过来玩,2023年接待游客约5000人次。”章曙东说,应游客需求,营地还引进了马术、丛林越野卡丁车,建设星空屋,提供烧烤用具等,优化游客体验。“下一步计划打通茶厂、农家乐、采摘、垂钓,将有助于村庄进一步打造旅游产业链。”
“九华村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都是地理位置,环境好,但又有点远,怎么吸引人来,怎么强村,我们一直在探索,答案是打生态牌,吃生态饭。”滕腾表示,一方面,将进一步升级乡村旅游产业,依托“零碳乡村”荣誉,进一步宣传推广,另一方面,将整合茶叶、西瓜、草莓、草鸡蛋等农产品,设计赋予零碳商标,提升附加值。“我们还在规划‘未来乡村共享小院+’特色村项目,邀请城市退休老人来村里康养,已摸排36户闲置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