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31日盐城讯 宽敞笔直的社区道路,碧绿葱葱的乡间田野,整齐划一的农家小楼……走进盐城市射阳县海通镇射南村农户改善三期项目现场,只见一栋栋新盖的楼房造型别致,便民超市、卫生室、图书馆等一应俱全,路边装的是太阳能灯,垃圾处理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一幅古朴清新的乡村田园画迎面铺展。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几年来,海通镇搭乘着“乡村振兴”的幸福快车,牢牢抓住农房改善这一“牛鼻子”工程,呈现出生态宜居、产业振兴、文化繁荣、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的新型农村社区新气象。
致力多方共赢,物质文明“有好戏”
为了实现村民富、集体强的目标,海通镇将农房改善和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紧密相结合,积极打造“咯咯多”黑凤土鸡蛋等特色农业产业品牌,集休闲、娱乐、观光、体验、度假为一体,为农房改善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发展春赏花、夏亲水、秋采摘、冬养生的四季休闲农业,注入农房改善因子,促进富民增收的同时,吸引农民争相入住新居,铺就一条村强民富“小康路”。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聚焦长三角地区“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定位,引导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发展,这是海通镇近几年农村农业工作的“重头戏”。打造规模化基地,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设施果蔬、白蒜、特色苗木等4大类特色优势产业,通过调整茬口、流转土地等方式,形成成匡连片种植规模,建成优质稻米万亩生产基地1个、大蒜和西葫芦等特色农产品千亩生产基地2个。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准入标准,制定完善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及农产品分级上市标准,统一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基地生产过程实行全程质量监控,逐步建立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了产业发展、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的“多赢”效应。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结硕果”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基础设施简陋,农民大多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这是射南村曾经的窘境。如今的射南村,树成行、林成网、绿似海、景如画,处处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呈现出一幅“绿树镶嵌家中,碧水环抱家园”的生态宜居画卷。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海通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时尚。在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网络、通有线电视“六通”的基础上,海通镇把村口标识、绿化亮化、垃圾箱池、公共厕所、污处设备、文体场所、公交站点、电子监控、消防设施、服务中心等“十个方面”作为最基础的设施配套到位。近年来,海通镇重点打造了射南、中尖、团塘等多个新型社区,把“项目品质”作为重中之重,全过程接受群众代表监督,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多举措推进产居融合,增强了镇村发展内生活力,让这些示范项目成为全镇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农房改善样板,促进示范项目在全镇范围内遍地开花。
创新村民自治,乡风文明“火起来”
海通镇创新“三会村治”新模式,通过走“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之路,激活基层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环境好了,素质高了,生活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起来,乡风文明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海通镇组建了扶贫帮困、助学支教、文明风尚等十多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关爱老年人、护佑少儿成长等志愿服务活动。人人做好事、户户争先进的良好社会新风尚已在海通大地蔚然成风。
为了强化和谐社区建设,海通镇积极探索网格化社会治理新路径,持续优化网格管理服务,织牢“一张网”,畅通“最后一公里”,力促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双提升。全镇74名网格员利用每周空余时间,以农户家为阵地,以周边10户居民为受众,实行网格内分批次、全覆盖授课,网格长面对面宣讲平安法治、依法信访、党的惠民政策等内容,零距离答疑解惑,确保老百姓弄懂吃透上级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聚众人之智、合众人之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如今,走在海通大地,楼成群、土连片、产业旺,农民笑开颜。在农房改善这一时代命题下,海通镇找到了开启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金钥匙”,奏响了乡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和谐交响乐。